.........
.........
.........
.........
.........
.........
.........
.........
.........
.........
.........
.........
.........
.........

 

 

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十年来WTI Harbin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IWE)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 (150046)钱 强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国际化焊接人才的需求在增长,在回顾了我国焊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为
高校联合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IWE)目前是行之有效的国际化、工程化焊接人才培养模式,并介绍了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十年来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IWE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国际焊接工程师(IWE) 培训与认证 高校联合培养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s of WTI Harbin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co-cultured 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 (IWE) for past decade

(Harbin Welding Training Institute, Harbin 15004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ly expand of glob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walk with quick steps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ir demands of the international welding talents also increasing. This paper gives the points of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co-cultured 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 (IWE)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in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and engineering welding talents at present, after reviewing 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it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s of WTI Harbin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co-cultured 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 (IWE) for past decad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 (IWE),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coope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co-cultured
 
一、中国焊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焊接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参照前苏联的培养模式通过高等工科院校来实施的。早在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了我国最好早的焊接本科专业。随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院校也相继设立了焊接专业。至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时,中国设立焊接专业的高等学校有17所。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中国范围内焊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5月中国设有焊接专业的大专院校已达43所,培养硕士生的院校有15所。每年为国家培养焊接专业人才约1300人。在校生按1990年在册人数统计为5170人,其中专科生630人,本科生4191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350人。可以这样说,1993年前中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设置可以看作焊接工程师培养的一种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印发文件,要求高等学校要按宽口径的专业招生,着重打好共同的学科基础,以增强专门人才的适应性。调整后的专业名称是热加工工艺及设备,后改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从1993年起,各学校先后按新专业目录招生。虽然,中国大部分高校取得焊接专业后,宽口径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面宽,选择余地大,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焊接课程确实很有限,截止到2000年前,我国还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针对焊接工程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而焊接工程师的培养是依靠工科类大学宽口径的培养,加上学生工作后在企业的培训或由不同行业组织的培训进修,这样很难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焊接工程师的需求,特别是与焊接工程要求相差甚远,使得一段时间内焊接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
针对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焊接工程师的培养是以工科大学培养为基础的特点,并结合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对焊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中国焊接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联合培养IWE满足企业工程化、国际化焊接人才培养要求

1、工程化、国际化是企业对包括焊接在内的各类人才的要求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环境与资源、人口健康问题、工程技术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快,工程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各国也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有关专家指出,应通过研究和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更新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更紧密联系,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可见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企业密切结合,改善高等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为工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化的人才已引起高度关注。
   另外,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达到标准化、统一化和国际化的技术人才。焊接是制造业中重要的、应用极为普遍的工艺手段之一,从而使焊接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实现标准化、统一化和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中国已加入WTO,国内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我国尽快实施国际化的焊接培训与既然资格认证体系尤为重要,将为我国焊接领域与国际接轨奠定人才资源的基础。即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要求焊接人员资质与国际接轨。
2、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工程化的特点
   IWE的培训、考试及认证是按照全球统一的IIW相关规程进行的,即全球按照统一标准培训、考试及认证并颁发统一样式证书。到目前为止,已以下37个国家加入到这个体系,即成立了ANB组织,它们是: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 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 伊朗、意大利、日本、荷兰、尼日利亚、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国、乌克兰、英国和美国。
   IWE课程充分反映了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课程由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课程构成,课程中除涉及基础理论外,系统地介绍了与焊接技术及生产相关的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和中国(GB)的标准与规程,课程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突出实用性,并汇集了国际上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成果。
IWE培训和认证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工程化的特点
3、高校联合培养IWE目前是行之有效的国际化、工程化焊接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自1996年起,国家教委对国家招生目录进行了大范围内的调整,焊接专业在这次调整中被合并到“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砍掉了很多焊接课程,但历史长期形成的这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基础课,比如,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学及热处理等课程的课时数是足够的,也是成体系的,这些为学习焊接课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焊接课程确实有限,但基本满足IWE课程基础模块的要求,特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焊接系后,近些年,不断有院校恢复焊接专业,或恢复或加大焊接课程量,如开设弧焊电源原理、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材料熔结基础及焊接性、焊接结构力学、焊接无损检验,电阻焊、钎焊、高能束焊接等课程。从基础理论方面来讲,这些课程基本满足IWE基础理论方面的要求,但还缺少的是没有在工程实践,国际焊接标准和规程方面的学习内容。
   IWE课程可以很好地满足在工程实践,国际焊接标准和规程方面的学习要求,IWE的课程分为三个模快,即基础课程、实习课程和主课程(见图1),分别为81、60、297个学时,共计438个学时,每个模快的课程构成分别为:基础课程由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三门课程组成;实习课程由常规焊接方法实际操作和特殊焊接方法演示组成;主课程由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组成、焊接生产及应用构成。其中,焊接生产及应用课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工程应用的实用知识,并本着国际化、工程化的要求讲授。例如,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焊工资格考试部分,其培训要求了解焊接工艺规程、工艺评定、焊工考试的目的作用,熟悉技术文件的内容和编制,重点以讲解ISO15609 1--7电弧焊工艺规程、ISO15614 1- -13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评定、ISO9606 1-5手工及半自动焊焊工考试、ISO14732自动焊及操作工焊工考试等为主要内容。另外,焊接生产及应用课程还结合国家、行业或产品的不同标准或要求,以典型实例的应用为例(如钢结构、锅炉及压力容器、石油化工管道、海上平台、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来全面系统学习焊接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以适应不同工业领域对人员资格的要求。

图1:IWE培训课程框图


   IWE课程国际ISO标准贯穿始终是其另一大特点,其涉及焊接标准可分为母材方面标准、填充材料方面标准、结构设计方面标准及质量保证相关方面的标准。比如,质量保证方面的标准,包括焊接质量体系保证要求、焊接工艺评定、焊工考试,缺陷的评定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由此看来,高等院校焊接及焊接相关专业的焊接基础课程与IWE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培养焊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可同时满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十年来高校联合培养IWE的实践
   基于以上的分析, 2000年开始WTI Harbin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探索在高等院校学生中联合举办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本作法是,按照IIW相关规程规定,将IWE部分教学内容纳入高等院校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中,在IWE课程中教学重点放在工程实践和焊接标准等方面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结合各高校焊接、材料成型与控制等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探索总结了一套针对学生IWE培训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内容,开创了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
   截止到2009年底,参与联合培养IWE的高校有(按时间先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学院、吉林(工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 /长春工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佳木斯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黑龙江科技学院,沈阳大学等院校。10年来,针对在校学生的IWE培训班共举办了45期,有1567人参加学习(见下图)。一次平均通过率为73%。受到了学生、企业和学校等多方面欢迎。本着积极探索稳步发展的原则,前三年建立培养模式为主,2004年开始推广,近两年由于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参加培训的学生急速增加,如报名参加2008和2009年度IWE培训学生的数量成倍增加。另外,参加学习的学生由本科占大多数,发展为本科和硕士生为主,并且参加学习的博士生逐年增加。



   10年来,高校联合培养IWE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目前是行之有效的国际化、工程化焊接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1)焊接界前辈、专家、同行的关心和支持,2)参与工作的各高校与WTI Harbin的鼎力合作、全体相关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比如, 最早开始举办IWE培训班且积极参与联合培养模式探索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人数单期最多且日常协作教学管理效果突出的吉林(工业)大学, 较早将IWE课部分纳入选修课中且注重学生就业跟踪的佳木斯大学等一批院校。3)企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回顾10年来高校联合培养IWE的工作,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1) WTI Harbin在满足IIW规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焊接、材料成型与控制等专业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一套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IWE培养模式,为我国焊接人才培养实现国际化、工程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 WTI Harbin充分发挥与各联合培养高校的紧密合作,发挥好设在各高校的联合培养基地的带头作用,同时不断发展新的联合培养基地,并不断探索互惠共赢可操作的合作模式
  3)各联合培养高校积极参与,通过学习IWE课程并取得IWE资质等方式,了解掌握IIW相关培训体系。 特别是部分院校把此项工作与”教改”结合起来,注重本科教学与IWE课程的衔接,充分发挥好本科教学必修和选修课的作用。
  4)几年来各联合培养高校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师很认真负责,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付出了很多精力。比如招生时做积极的宣传、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合理安排上课和实习时间(多个学校联办)、协调好与毕业设计的矛盾,认真组织学生并督促学生上好每堂课(保证出勤),并协助做好中期和最终考试等工作。
   随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国际化焊接人才的需求在增长,WTI Harbin作为专业从事国际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的机构,在做好在职人员的国际工程师等人员培训与认证的同时,将继续与全国各相关院校联手,推进高校联合培养IWE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钱强,男,1962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 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CANB)培委会 主任;中国焊接协会(CWA)培训工作委员会 秘书长;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 副主任。

参考文献:
1 钱强,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培训及资格认证的现状与发展,现代焊接,2008.11,
2 钱强,国际焊接培训体系与培训规程介绍,电焊机,2009.3,
3 钱强,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第3版2008)第3册 第28章
4 国际焊接学会IIW规程IAB-002-2000/EWF-409

 
 

   
(C) 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 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6715-1号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进乡街7号 邮政编码:150046 
电话:0451-82682432 传真:0451-82682433 Email: